深读|登高“西”望!湘江新区“拾”级而上

相链区块链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胡益虎 柯鸣 杨文妤 黄荣佳 尹婷

       只争朝夕,奏响“春日奋进曲”!又到一年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之际,湖南湘江新区百强企业登顶论剑、产业新锐披红驶向蓝海、重大项目签下建设“军令状”,以高质量发展之名,为企业赋能、给产业升级、促发展提质。

十年登高,给湘江新区带来了什么?是丈量大地的刻度,是叩问苍穹的高度。这场大会也正是湖南湘江新区,这个国家级新区十年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当湘江西岸的春风在2025年的晨光中苏醒,一块苗圃已经长成为一片森林。肩负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湖南湘江新区以一份厚重的十年答卷,在长江经济带的版图上镌刻出中部崛起的时代标高。

从“时代之问”到“湘江之答”,用十年光阴书写“登高史诗”的湘江新区,写满了产业聚变、科创裂变、开放跃变、品质蝶变的时代密码,绘就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

产业登高 “强筋”“健骨”让千亿集群聚能成势

当齿轮咬合时代的重量,我们在产业森林里浇筑城市发展的骨骼。

区域发展得好不好?产业是关键。

湘江新区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撑点,更是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一面旗帜。自获批成立以来,湘江新区加速打造“2+4+N”现代化产业体系,多点支撑、多点发力的产业生态,其势已成。

以全省5‰的土地创造了超9%GDP的傲人答卷,新区已经成为湖南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产业强,必先“强筋”。近年来,湘江新区培育形成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产业产值规模持续领跑全国,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挺进“国家队”,生命健康产业迈向千亿,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及北斗、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正在加速崛起。

10条优势产业链犹如彩练当空舞,在湘江西岸绘就一幅色彩缤纷的产业画卷。

产业强,还需“健骨”。从在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占据两席,到“六机七芯”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集聚长沙航空航天企业总数的70%,航空航天及北斗产业剑指千亿产业集群。湘江新区正以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向上攀登,沿着湘江、长江、大海的方向,开启全新的万里征途。

“企业发展好,才能做大‘蛋糕’,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湘江新区决策者深谙此道。近年来,湘江新区深入实施“柳枝行动”、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领军型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按照种子期、苗木期、成长期、壮大期、成熟期五个阶段实行分类培育,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生态发展盛景。

企业是基础,项目更是关键。新春刚过,湘江新区各大项目建设已掀起热潮。长沙2025年首批重大项目的开工号角在湘江新区中联数智园项目现场吹响,位于湘江新区的53个重大项目也同步启动,总投资达277.1亿元。

走读春日里的新区热土,湘江科学城首开区加速崛起,中联智慧产业城起重机械园盛大开园,四大主机园区全面建成投产;世界计算·长沙智谷华丽蝶变,绽放科技魅力;高铁西站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初具雏形;虞公港一期开港运营,助力长株潭通江达海……10亿项目、100亿企业、1000亿集群,大项目、好企业、强集群沿着湘江西岸勾勒出一条脉络清晰的科创走廊,一座创新活力满满、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湘江科学城正拔地而起。

听,机器轰鸣跳动产业发展的强劲脉搏,新区制造向“智造”升级;看,产业链“强筋”,技术攻关“壮骨”,让发展实现“爬坡过坎”,走出了产业强区路。踏上产业向新向强的新征途,前方虽有高山,更是路远,湘江新区亦有雄心壮志,势要逐“新”攀高,一览众山,无限风光!


科创登高 以9.5%研发投入竞逐全球研发

岳麓山下,湘江奔涌,科技创新浪潮正以“登高之势”激荡三湘大地。

作为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以“科创登高”为笔,在2024年的发展答卷上书写了“高”“新”“活”的壮丽篇章。从深海采矿车探秘“中国深度”,到超级计算机问鼎“全球速度”,从百万人才汇聚成“创新磁场”,到千亿产业集群挺起“产业脊梁”,这座“科创之城”正以攀登者的姿态,向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的目标不断进发。

登科技之巅,湘江新区以“硬核突破”标注中国高度。回首过往,湘江新区的科创基因里,镌刻着“敢为天下先”的湖湘精神。2024年,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9.5%,远超省市平均水平,科技攻关成果如星辰闪耀。

攀登科技高峰,既要“顶天”亦需“立地”。牵头或参与省级重点研发和技术攻关项目112个,占全省45%;新增各类研发机构328家,占全市46%;18个项目登榜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90%;探索“高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3万件,占全省30%;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占全省新增数23%……一项项亮眼的成绩单,见证着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加速度”。

在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里,3800家科创企业演绎着“从0到100”的传奇。三诺生物从初创团队成长为“中国血糖仪第一股”,莫之比智能毫米波雷达远销140个国家和地区,云农服AI智能农业装备带动农民增收超亿元……“保姆级”全链条孵化体系,让创新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登高之路,人才为梯。2024年,湘江新区人才总量突破百万,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等“最强大脑”汇聚20余所高校资源,“红枫计划”培育青年创客,“人才政策十条”以亿元资助、子女教育“绿色通道”彰显引才诚意。

在这里,“拿深圳工资,住长沙房子,干全球事业”成为现实。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打通产学研用的“最后一公里”,大学生创业园、校友基金为青年提供“低成本创业”沃土。正如创业者程立志所言:“踏入园区就像回家一样”,这片热土正以“山水洲城”的生态之美与“近悦远来”的服务之暖,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湘江新区以“登高再出发”的雄心擘画蓝图:湘江科学城加速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的雏形已经显现;希迪智驾、美迈科技等一批“独角兽”深耕新区发展沃土;湘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再扩容,超1000公里的测试道路正积累数据厚积薄发,可让新区居民有望乘坐智能网联汽车直通机场……“以新提质”催生新质生产力,湘江新区的区域科创能力已呈现汹涌澎湃之势。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湖南湘江新区,这座“山水洲城”间的科创高地,正以攀登者的坚韧、开拓者的气魄,在时代浪潮中书写“科创登高”的新传奇。


开放登高 “内陆腹地”跃升“开放高地”

十年间,湘江西岸的改革浪潮奔涌不息。从“破冰突围”到“系统重构”,湖南湘江新区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与面向全球的胸襟,在机制创新与开放突围中书写湘江答卷,让改革基因与开放精神深度融合,激荡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无改革,不新区;无创新,不新区。改革始终是湘江新区发展过程中最鲜明的底色。

改革之刃,划向政务服务的“堵点”,更刺向体制机制的“坚冰”——

知识产权融资等44项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改革创新风险备案机制获全省推广;第二批省级91项赋权事项承接有力,“新区事,新区办”渐成常态;审批服务“320”改革高效落实,1071项非高频事项材料、时限、环节再压缩20%以上;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首创房票安置“新区模式”,1.5级土地开发激活存量空间;承接长沙高新区经济职能,长沙高新区麓谷产业园(长沙信息产业园)破立并举释放园区活力;国资国企改革重点突破,盘活“三资”34亿元,国企现代化公司治理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项项务实高效的举措,一次次破旧立新的实践,凝聚起强大的奋进动能。在湘江新区,改革不是冰冷的制度更迭,而是让园区、企业“轻装上阵”的温暖承诺。

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改革的势能,终将转化为开放的浪潮。

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远渡重洋,全球最长臂架轻混泵车、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等“世界级”产品以“中联绿”为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墨西哥、巴西、秘鲁增添一抹抹亮色;

盈峰环境泰国工厂开业,10立方米纯电动垃圾压缩车、6立方米纯电动清洗车、8立方米扫路车等首批产品下线,穿行于泰国的大街小巷;

泰瑞医疗制氧方舱等一系列氧产品沿着“一带一路”跨越五洲,进入肯尼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不断拓宽海外“朋友圈”;

希迪智驾子公司与Green Smart Transport Consulting Service Ltd - Abu Dhabi(GST)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为阿布扎比可持续智慧交通建设提供中国数字化解决方案;

……

新区企业正以“硬核智造”叩开出海大门,留下新区足迹,让新区企业“朋友圈”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

开放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

数据显示,2024年,湘江新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50亿元,增长8%,总量居全省前列;入驻国际商事机构28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7家,占全省新增数16%。

2024年5月,英国—湖南湘江新区工业创新企业交流会上,9家知名英国知名企业来新区千里觅“商机”,期待能够进一步拓展在新区乃至湖南的市场份额。

2024年7月,“全球研发 湘江出发”湘江科学行活动举办,36位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等创业团队的海外青年科学家走进湘江新区,24个项目路演寻商机,与湘江新区相关企业、金融、投资机构开展热切交流。

在新区,中欧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英中商业发展中心湖南代表处、德国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湖南)等平台落地生花。

“这里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地方。”在湖南湘江新区“结伴同行·海外领秀”经贸合作洽谈会上,匈牙利政府派驻绍莫吉州专员、博士内梅依·佐尔丹竖起大拇指,不吝称赞。

开放登高,湘江新区以改革破局、以开放聚力,以敢为人先的湖湘气魄,从“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跃升,篆刻出国家级新区的湘江范式。


品质登高 书写“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新区故事

漫步湘江西岸,春意盎然中涌动着蓬勃生机。从产业高地的加速崛起,到“国际范”商业综合体的相继落地;从烟火升腾的文旅新场景,到触手可及的“15分钟生活圈”,这座国家级新区正以“宜居宜业”的鲜明标签,吸引着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才扎根于此,书写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产城融合故事。

湘江新区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生活配套服务一流,初升高升学率达到85%,三甲医院达6家,房价收入比仅为6.4年,打造了“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环境,为广大人才安居乐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新区企业深信服上班的小吕坦言:“这里的工作节奏更舒适,我不仅买了房,还找到了事业和生活的平衡点。”从深圳来到长沙,成为“新长沙人”的小吕在新区结婚、买房,每天和妻子一起上下班,周末就去周围逛逛,生活舒适惬意。

“孩子上学就在家门口,周末全家去李自健美术馆看展,去湘江欢乐城体验冰雪世界,生活品质不输一线城市。”安家梅溪湖畔的程序员林轩雨直言,安居新区,幸福满满。

在湘江新区,“15分钟生活圈”正在照进现实。暮坪湘江特大桥等重大民生项目加速推进,交通路网四通八达;步步高梅溪新天地、长沙万象城、洋湖荟聚、卓伯根、滨江新城的山姆会员店、火热建设的永旺梦乐城等一座座商业综合体让多元化、高品质、“国际范”消费体验融入市民生活;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的交响乐盛宴、大王山欢乐云巴的科技穿梭、湘江欢乐城雪域水寨的夏日狂欢、兰天研学基地的亲子互动,不断刷新市民文旅“打卡”体验。

2024年,新区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省、市、区重点民生实事24件35项4个指标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扩充学位2.85万个。

从产业腾飞到配套升级,从烟火市井到诗意栖居,湖南湘江新区锚定一流品质新区建设,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绘就青春之城的理想图景。在这里,既能追逐事业的高度,也能拥抱生活的温度,既能触摸科技的锋芒,也能品味文化的厚度。

2025年的湘江之畔,湘江新区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包容的胸怀,向世界宣告:少年湘江正青春。

【作者:胡益虎 柯鸣 杨文妤 黄荣佳 尹婷】 【编辑:杨文妤】
关键词:
>>我要举报
7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