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沙过七夕 曾是一场时尚“人来疯”

  

       长沙晚报记者 任波 通讯员 龙维

       马上就到浪漫的传统七夕节。 七夕,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周代《诗经 .小雅.大东》一诗中,就已出现牛郎织女名字。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中提到的牵牛织女相隔“盈盈一水间”,却“脉脉不得语”,使人神伤。

  南朝梁代吴梁在《续齐谐记》中,屡屡记载,历史上的湖南人多次介入到中国传统节日发展的进程中。首先是长沙人区曲(亦作欧回),居然在大白天遇到已成为水神的屈原,因此发明了至今中国人仍在享用的端午粽子。同时,湘南桂阳人成武丁在化身为仙之前告诉他的弟弟,七月七日夜,牛郎、织女,天桥相会,他就此成仙而去,为天上的牛郎织女相会而服务。明清时期,不断有文人提及湖南的郴州桂阳和汝城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晚清才人湘绮老人王闿运即是其主张者之一。详见他的《湘绮楼日记》。

  然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固然是最浪漫最具绮思的七夕节的核心组成,但除了天上的神仙相会,在人间,七夕节正当炎暑消退,夜晚新凉初至,天街月色凉如水的时节,此时人们在夜晚纷纷走出居室,来到庭院,或者走出家门,在街市,来一场庆贺七夕节日而举行的时尚“人来疯”。

清代顾禄《清嘉录》记载的乞巧果,其形制与今天长沙的糖饺子无异。

   “金风玉露一相逢”,

  长沙谁晓得好吃的糖拌饺,竟是旧时七夕流行的“乞巧果子”

  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一个繁盛、热闹、“人来疯”的时尚节日“七夕节”。

  《东京梦华录》中说,七夕节,人们祭拜牛、女双星,在香案上供乞巧果。乞巧果是油炸出来的各种糖蜜面团,俗称“笑靥儿”,品种繁多。

  到明清时代,尤其在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中,更详细提到七夕的乞巧果(简称巧果),是七夕中一种用白面与糖拌合而成的油炸食物。油炸前,要将面团拧成苧结的形状,入油锅煎炸而成,简称“苧结的形状,入油锅煎炸而成,简称“苧结”。清代苏州的巧果“苧结”酥香脆香是其特色,七夕节上,咬一口这种好吃的巧果,人会更加聪明伶俐,心灵手巧。

  这不正是今天长沙仍在火宫殿、蔡锷北路稻谷仓葱油粑粑的糖拌饺(又称糖饺子)。

  长沙糖拌饺,虽称饺子,但与人们熟知的半月形的饺子没有点共通饺。

  其实民国时期的报纸中已明确指出,糖拌饺原本就七夕节俗食物“乞巧果子”的一种。之所以称为“饺”,其实是“巧”,或者“桥”、“绞”的讹称。

  巧,指七夕“巧果”,“桥”喻意七夕的鹊桥,“绞”是在油炸乞巧果时,须要先将生坯绞扭一下,也就是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所提到的“苧结”。具体是,长沙人在油炸糖拌饺前,必须用双手把糯米粉制成的生坯,扭成“S”形,下到油锅中,这一动作称为“绞”。

  此外,“糯米绞”在油中炸出白里透黄的黄澄澄、内糯外软、香甜爽口的糖饺后,稍沥油,即趁热拌到白色的糖粉中。油炸黄饺拌白糖粉这一程序,旧时长沙人即将其雅称为“金风玉露一相逢”。

  与小年祭灶用糖油粑粑,趁热食用,味道更加甜美不同,糖拌饺最宜冷食。糖拌饺冷食依然会保持其酥香甜脆糯的美好滋味。

  所以清代民国时期,在坡子街火宫殿前坪每年七夕前后举行的七夕“赛巧会”上,“糖饺子”是最著名也最应节的节日小吃。我们应当呼吁,火宫殿仍然保留这一特色食品,把火宫殿真正建设成一座活的湖湘食物的博物馆。

  今年七夕节,有调查称,今年七夕恋爱中的男女选择的食物,传统小吃比西餐更受人们的欢迎。我们应当推荐原全就是长沙七夕应节美食的长沙糖拌饺,曾经糖拌饺享有和端午粽子、中秋月饼同等的地位,如今,这一美食,在七夕节日仍然尚存的时节,代表七夕小吃美食滋味的糖拌饺,竟从我们的手中丧失,这无疑是令我们悲伤的。

  此外,长沙小食品玉露霜、糖醋藕均为旧时长沙七夕食物,它们与糖饺子都共同代表着最美的七夕味道。

唐代长沙窑出现的持莲婴戏图,宋代的七夕节,孩童们纷纷效法持莲童子,摘莲荷穿街而行,荷叶肚兜也成为当时孩童们的服饰时尚。

  长沙窑瓷壶“磨喝乐”名闻遐迩,荷叶肚兜能否再流行?

  望城铜官曾出土有一件绘刻“身着荷叶肚兜、肩扛莲蓬的婴戏图”的唐代长沙窑瓷壶。长沙窑研究专家肖湘曾考证,唐代长沙窑瓷壶绘刻的孩童,有个专有名叫“磨喝乐”(任注:即“摩睺罗”,不细解释)。

  长沙博物馆张海军、董远成也向人们介绍,这件“婴戏图”瓷壶,在上世纪80年代从长沙窑出土,即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慧眼相中加以收藏。

  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都城的七夕节十分闹。七夕节前后三五日,开封城内,“军马盈市,罗绮满街”,人们纷纷折取未开的荷花在街头提携而归,街市赶七夕庙会的小孩子,往往买新荷叶执在手中,效法“磨喝乐”并成为北宋京城最流行的时尚。

  同时,宋代七夕节时,城乡孩童,常常身着荷叶肚兜,效法长沙窑瓷壶婴戏图中的活泼“磨喝乐”,手持莲蓬,奔跑游戏于七夕街市及庙会。

  荷叶肚兜,本世纪初一度成为上海模特的时尚装扮。当时人们并未意识到,这种装扮原为宋代七夕节时孩童的时尚妆扮。据说时尚隔一些年月就会再次轮回。长沙七夕节,会不会让这种已流传近千年的七夕时尚,重新回到长沙城,至少可流行在长沙的时尚娱乐舞台上?

  晚清时期,长沙七夕曾流行用承露盘承接露水的习尚。讲究的人家,用新砍下的青竹,上系巨大的荷叶,在七夕夜时,擎在庭院屋顶,承接露水,次日天亮后,人们将荷叶上的露水,涂上眼睛上,抹在左右手掌上,说,七夕的天露,是织女的眼泪,可以让人眼睛明亮,眸子清炯,涂在手上,使人心灵手巧。

糖饺子

  去大围山数星星,七夕最宜看牛郎织女天河相会

  中秋节是月亮节,而“七夕”是星星节。

  “七夕”前后,旧时的长沙人,可以在城市的庭院楼台间,直接看到天上的星星。现在的都市,夜晚光污染严重,哪里能看得到天上的星星。长沙时尚男女在长沙市区内根本不可能可看到牛郎织女踩着喜鹊搭成的天桥相会?

  长沙城内的年轻情侣在七夕节表达真情、相会相恋,这当然仍是今天七夕的重要主题之一。

  最近有恋爱男女在微信中声称,在七夕这个风清月白星明的夜晚,玫瑰和烛光晚餐并不重要,他们更愿在浪漫星光下,肩并肩手牵手,坐在一起数星星。他们向往,在七夕能奔向户外,与恋人一同沉浸在代表天长地久的斑斓星光中。

  露营看星星,显然,已成为当前年轻人最洋气最热门的七夕过法。微信公众号“长沙晚报撒欢吧”,早在一个星期前,就宣称要组织长沙的年轻男女在8月26日夜晚抵达浏阳大围山,“大家一起露营数星星”,这也将成为今年长沙七夕同城活动的一大盛事。恋人们在大围山看星星,显然需提前准备好防潮垫、塑料布等。深夜时分,他们可以在大围山仰躺着,看牵牛织女双星相会。

  也有朋友说,七夕节,他们会开着车行驶在乡野道路中,在有星星的夜晚,他们打开小车天窗,让妻子儿女能仰望到城市看不到的明亮星空。在车上,他还将播放柔柔轻音乐,比如在《在银色的月光下》等曲子。这样的七夕节,一定会让家人一起去享受传统佳节的美好浪漫。

  也有微信朋友准备在七夕那天背起天文望远镜,到没有灯光的野外去观测天河里星星的色彩。他说,天上的每颗星星都有各自的色彩,比如织女星,就是青白色的。今年他想看清楚牵牛星的颜色。

  在长沙过七夕,登岳麓山和在橘子洲上看星星,都是浪漫的活动。能否一眼就识别天幕中的牛郎、织女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头顶能有星光,在星星的照耀下,他们能超脱城市生活中惯有的庸常,能让生命的高度与天顶星空等高。

糖饺子

  七夕,绣女夸得针最巧

  从《诗经》流传吟唱的年代,直到今天,牛郎织女神话,在中国已流传两千年以上,像不绝的河流一样,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公元六世纪的南朝宗懔在 《荆楚岁时记》 称,当时应当包括湖南在内的楚国,在七夕节日,即牵牛织女相会的七夕,女性们 “结彩缕, 穿七孔针”, 又 “陈瓜果于庭” 向牛郎织女 “乞巧”,或捉小蜘蛛于盒中结网,谓乞得巧等。南朝梁国的风俗与 1200 年后清代光绪年间编撰的 《长沙县志》记载的长沙七夕风俗并无太大变化, 可见七夕风俗,在湖南区的传承, 并未变样。

  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荪晚年回忆说, 她小时候在

  湖南过七夕也曾“乞巧”。 曾宝荪说,他除在庭院以瓜果敬织女星外, 更在七夕的新月星光下, 用红丝线穿七口绣花针, 那夜用大瓷盆盛清水放在月光下, 次日早用花针轻轻横放水上, 如果花针浮而不沉, 且日影射向水下时,针影会现出如花蕊, 如笔, 如算珠等形状,这便算是乞到巧了。

  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们曾在长沙城乡进行民俗调查。当时老人们的说法比曾宝荪所说更为详细。

  旧时长沙七夕乞巧, 多为女孩,她们在乞巧时, 常在七夕前一夜 以杯盘盛装鸳鸯水(任大猛问:何为鸳鸯水?答:一半井水、一半河水的水,盛在一起即称鸳鸯水),将鸳鸯水置于露天。 次早晒于太阳下;水面会生出一层水膜。

  长沙有的地方是在中午投针于水中,于日光下观测浮在水膜上的针,映在水里的形状。

  今开福区沙坪等地是在七夕夜, 等少女们在月华星光之下摆好瓜果敬织女、牵牛双星罢,然后,从姊妹 各拈一根小针, 投于水中。 在水膜托浮下, 针不会沉于水底,便谓乞得一年手巧。

  长沙民间老人说,使用鸳鸯水, 是应牛郎织女这对神仙鸳鸯相会。

  老长沙旧日的北乡、 西乡, 晚清至民国, 刺绣之风大盛。七夕前夜, 习绣女子多会在朦胧月色下穿针引线, 乞求获得织女星的神授。 临睡前, 湘绣女们将七夕夜穿针的五彩丝线, 悬挂在门外树梢枝头, 民间传说,是夜夜深之际,喜鹊会往天河搭桥, 这些丝线会被喜鹊衔去, 铺搭天上鹊桥, 湘绣女们以此寄托对美好爱情生活的祈福与向往。

  在七夕白天, 长沙乡村其实已经四处看不到喜鹊踪影。 俗以为,喜鹊在这一天都已飞到天上去为牵牛织女搭桥去了。

  七夕过后, 如果观察在树头嘈嘈啼叫的喜鹊,人们会发现它们的头上毛羽已呈白色, 这是因为它们上天为牛郎织女搭桥,被牛、女踩过的缘故。

  又,长沙农户于七夕常有夜看天河明晦之俗, 俗谓可卜当年米价。 天河暗, 则米贵; 天河明, 即米贱。 究其实, 大抵因农户皆 “靠天吃饭” 之故。这一习俗,其实湖南与江浙一带的记载无异。

  新中国成立后, 七夕节的一切旧俗, 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时代大变

  迁中, 俱已淡化, 甚至消失。

糖饺子

【作者:任波 通讯员 龙维】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七夕 糖饺子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