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顾丨聆听周王朝的礼乐 周代青铜器特展导赏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5日讯(记者 张萌 周莹莺)7月26日起,长沙博物馆中华文明系列之“诸侯礼乐——随州出土周代青铜器特展”将在特展二厅展出,84套280件来自两周时期湖北随州出土曾、鄂等国的典型青铜文物瑰宝将为星城观众勾勒出一幅周王朝时期诸侯国的礼乐篇章。本次展览分为“封邦建国”、“汉阳诸姬”、“曾侯遗风”三个部分。展览将免费开放至10月8日。
      今晚19时,掌上长沙将对导赏活动进行视频直播,湖北随州市华夏博物馆馆长胡久洲将现场讲解,带您聆听诸侯的礼乐。

  附:重点器物介绍

  

  ▲ 擂鼓墩2号墓编钟 战国中期 擂鼓墩2号墓出土

  曾侯祭祀或宴飨时使用的青铜乐器,36件钟形制相同、大小各异,皆为甬钟。最大一件通高96.7厘米,最小一件通高30厘米。经专家测试,每件钟都为一钟双音,至今仍可演奏古今中外的大部分乐曲,被称之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它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曾赴日本、英国等国展出,这套国宝级文物,显示了我国古代匠人在乐器制造技艺上的光辉成就,是古代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 扉棱提梁卣(yǒu) 西周早期 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

  卣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这件器物盖顶立一象首,口沿两侧有对称的半环钮与提梁相连,提梁两端及中部有四个对称的兽首。盖面、器腹装饰四道对称的钩形扉棱,前后扉棱中各有一象首。盖面及腹部前后装饰兽面纹,盖沿前后均饰两对称盘龙纹,圈足前后均饰一首双身龙纹。盖内有铭文一行三字:“乍(作)宝彝”。这件卣器形高大、纹饰奇特、装饰华美,为迄今考古发掘所仅见。从中可以看出,湖北出土的西周早期噩国青铜器的纹饰与中原和周原出土青铜器上的纹饰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甚至有些纹饰比中原、周原青铜器更为精美。在器物的表面装饰有造型类似写真的动物头首,而在写真的基本特征上又大胆地进行了突破,创造出与自然物种相异的动物形态,其所隐含的是让人难以理解的诡异,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对神灵的敬畏感。

  ▲ 兽面扉棱尊 西周早期 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

  《周礼·春官》记载,尊是用来祭祀和招待宾客的酒器,形制有圆尊、方尊和鸟兽造型的牺尊,一般口部较大,下有圈足。尊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形似双手捧“酉”,酉本意为酒,因此“尊”字象征双手奉酒。由于酒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盛酒的青铜尊也成为先秦社会的礼仪象征,由此衍生出了现代汉语中的“尊敬”、“尊长”、“尊崇”等含义。这件尊所装饰的兽面纹与常见的略有不同,纹饰由鼻翼到面部圆润地隆起,眼睑的结构近似于人目,给人以亲和之感而无兽面纹的威严与诡异,故又被学者称为“神面纹”。羊子山四号墓出土的三件神面纹铜器,在考古发掘中尚属首见。其装饰风格,都是在器物主体部位以半浮雕手法满幅塑出构图近似的人面,使被装饰的眼、鼻、角、耳等更富有立体感。

 

  ▲ 九鼎八簋 战国中期 擂鼓墩2号墓出土

  鼎用以供奉牲肉,簋用来供奉食粮,是当时最重要的祭器。9件升鼎,形制、纹饰相近,大小相次。8件方座簋,形制、纹饰相近。鼎的数量显示着主人身份地位的尊贵高低,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两簋。到了东周,随着“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僭越礼制,也用九鼎八簋。

  ▲ 双耳方座簋 西周早期 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

  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是重要的礼器,经常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同时出现。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件双耳方座簋上为圆形器体,下有正方形高座。器腹两侧有对称的半圆环耳,半圆环耳体上的装饰造型也比较繁复。器物整体装饰有兽面纹,给人一种神秘之感。方座簋是周文化的产物,使用者多为方国国君或王室重臣。

  

  ▲ 曾侯與编钟 春秋 文峰塔墓地出土

  在传世文献中,今湖北境内只有姬姓随国,而无曾国。但是从宋代开始,带有“曾”字的青铜器就在今随州及其周边地区屡有出土。文献记载的随国与考古发现的曾国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的疑案,被称为“曾随之谜”。 根据最近的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曾与随的族姓相同,都为姬姓。

  曾侯與编钟,2009年发现于随州文峰塔1号墓。现存8件,其中完整的有6件。形制相同,大小不一。三件有铭文,两件铭文与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yǐnɡ)之役,楚王避险于随”的历史事件相应合。此件编钟铭文为:“曾侯與曰:余稷之玄孙……”稷,为后稷,是周人的祖先,表明曾国国君是周王子孙和后裔。

  

  ▲ 菱形勾连云纹敦 战国 擂鼓墩13号墓出土

  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菱形勾连云纹敦,做工精良,整体呈椭圆形球状,器物盖与器身相等,可扣合,盖口部上设有活动扣钮,以便于固定器身而不致滑落,上下各有3个扁状透空兽形足,口部各有二个对称环形耳。整体纹饰采用复杂的错嵌工艺制作而成,有菱形的勾连云纹、三角几何纹、涡纹,花纹构图新颖,富有变化,体现了战国时期高超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和装饰艺术。

  

  ▲ 三戈戟 战国早期 曾侯乙墓出土

  戈戟,是一件将矛和戈结合安装在柲上的兵器,集勾、刺、啄、割几种功能于一体,是古代一种先进的长柄兵器,可以大范围打击敌人,常用于步战和车战。铜戟是由铜戈派生出来的复合型兵器,战国早期出现的戈,单用为戈,与矛组合则为戟。青铜戈戟作为先秦时期战争最主要的物化表现形式,其形制演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最大限度的增强自身杀伤功能使之适应战争形式的需要。随着骑兵的兴起,冶铁技术的出现,驰骋疆场千余年的戈戟至西汉早期走向消亡。

【作者:】 【编辑:张萌】
关键词:长沙市博物馆
>>我要举报
  • 2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