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名烈士长眠湖南革命陵园 湖南英烈纪念碑全新亮相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4日讯(全媒体记者 匡春林)今年清明,应该是刘苏旭、刘苏煜姊妹们印象最深刻的清明节。节前,她们的父母刘子奇、刘清言的骨灰盒移出湖南革命陵园雄魂阁二楼,迁葬在陵园“烈士公墓”内。清明节前,刘苏旭和亲友9人从四面八方赶往长沙,在湖南革命陵园里父母的新墓地前,献上一束鲜花,诉说几重思念。
今年清明节前夕,来自市内众多学校和部队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团体来到湖南革命陵园,在湖南英烈纪念碑前举行“清明祭英烈”活动。照片均为长沙晚报通讯员 陈倩 摄
后人祭先烈
“父亲如在世,当为祖国如今的繁荣昌盛而分外高兴”
虽然父亲已经过世43载,但在刘苏旭、刘苏煜姊妹心中,他从未离开,他的简朴家风依旧是全家牢记的铭言。今年清明节前,9位家人分别从海口、广州,甚至大洋彼岸,齐聚长沙,祭扫先人。
开国少将刘子奇是浏阳人,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参加了秋收起义、历次反围剿战争、万里长征、百团大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76年10月在长沙逝世。2009年,1937年参加革命的夫人刘清言过世后,两人合冢于湖南革命陵园。
“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比穿得好不好,要比学得好不好。”刘苏旭说,父母生活上十分简朴,从不讲究穿着。幼年时,他们的衣服多由父母旧军装、旧衣服改小而来,开学、放学从未用过配给爸爸的公车。长子刘苏焰的女儿刘沅元回忆,受到爷爷奶奶耳濡目染的影响,时至今日,全家人依旧保持生活朴素低调的作风。
刘子奇的家国情怀对家人影响深远。“父亲一生以国为家,他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为祖国建设贡献个人力量。”刘苏旭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她和亲友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深深为日益强大的祖国所自豪,“父亲如在世,当为祖国如今的繁荣昌盛而分外高兴。”
严谨的家风孕育了踏实肯干的作风。刘子奇和夫人刘清言共育一子三女,个个都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一番成就。孙辈5人,也都谨守家风家训,在专业上学有所长。长女刘苏旭的一对儿女国外留学时,边勇攀学业高峰,边勤工俭学,成为各自行业内的佼佼者。
后人永铭记
每年逾十万人次群众前来祭扫
湖南革命陵园主要分为“烈士纪念墙”“烈士公墓”“英烈纪念广场”“英烈纪念馆”等展示区。
据统计,自辛亥革命以来,长沙籍及在长沙牺牲的烈士共有18520余名,他们的英名都镌刻在湖南革命陵园的“烈士纪念墙”上,还有近千名烈士的骨灰安放于此。
目前,陵园内新建的“烈士公墓”经过提质改造,现已基本落成。公墓中央是烈士纪念群雕,高15米,象征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在严刑拷打下视死如归,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浪潮中英勇献身,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时挺身而出浴血奋战的英雄烈士。
“湖南革命陵园历经三十余载,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有逾十万人次的青少年学生、部队官兵、企事业单位员工、社会各界群众前来瞻仰、祭扫、拜谒。”湖南革命陵园负责人介绍,今年清明节期间,陵园在烈士纪念广场搭建了大型LED屏,播放自主制作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片《民族脊梁,浩荡湘魂》《铁血筑忠魂》和志愿者们朗诵的红色家书,并在入口志愿服务签到处设赠书台,免费赠送爱国主义教育读本《湖湘英烈传》。
祭祀新场所
湖南英烈纪念碑全新亮相
从书院路走进湖南革命陵园,位于陵园中轴线上的湖南英烈纪念碑巍然挺立。这是湖南革命陵园经过为期两年的提质改造建设后,英烈纪念碑的“首秀”。
湖南革命陵园的烈士纪念广场正对大门,距大门170米,面积为10661.64平方米,可容纳上千人的大型烈士纪念活动。广场中央耸立的湖南英烈纪念碑,位于陵园的中轴线上,是园区的制高点,纪念碑坐西朝东,设计庄重简洁,基座为大理石材质,碑体使用黄金麻大理石,碑高27米,宽8.1米,正面用魏碑体镌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红色大字。
纪念碑整体外观形式上窄下宽,呈阶梯放射状的太阳光,寓意新时代的黎明曙光。高耸对称简洁的立柱,犹如沉埋在地下的纪念大石从大地中冲出来,简练庄重、气势肃穆给人以较强的震撼力,象征着革命精神浩气长存,永垂不朽。
今年清明节前夕,来自市公安局、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长沙财经学校、长沙汽车工业学校等众多学校和部队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团体来到陵园,在纪念碑前举行献花篮仪式、重温入团、入党誓词、“写给先烈一句话”“我为先烈念首诗”,志愿清扫烈士墓等多种多样的“清明祭英烈”活动,一起缅怀英烈不朽功绩,感怀英烈家国情怀。
>>我要举报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