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 王晓鹰的灵魂拷问:你说的话有没有在心里?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抠戏,抠得特别细。在《大地颂歌》中,他担任戏剧艺术指导。
谷智鑫等演员们,经常要面对来自王晓鹰的灵魂拷问:“你说的话有没有在心里?”
“扶贫”这两个字很打动我
芋头:你的创作邀约很多,加盟《大地颂歌》是哪一点吸引了您?王晓鹰:“扶贫”这两个字就很打动我,湖南又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还没看到剧本,我就觉得要来做。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采风,这一过程中,大量真实的扶贫故事进一步感染了我。
芋头:能详细说说吗?王晓鹰:《大地颂歌》有一幕叫《一步千年》,讲的是易地扶贫搬迁。它的原型是湘西州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这个村子现在已经搬出来了,我去了村子原来的地方。
那是很深的山洼里边,只有一条非常难走的、在陡坡上的小路与外界连通。这条小路当地人称为“天梯”,走一趟单程要2个多小时。
天梯沿着山而上,一边是山,一边是悬崖。我试着从上往下走了一段路,他们说是最好走的一段路,我还是摔了一跤。很多岩石上需要手脚并用地爬,日积月累抠出了手指印。
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住在原来的村子里的时候有“两怕”:一怕有人生病;二怕猪养肥了,得抬到山外面去卖。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上学成为麻烦事。
严肃主题意象化表达,人物要走心
芋头:《大地颂歌》是主旋律作品,如何打动观众?
王晓鹰:一部舞台艺术作品,它的基础主干肯定是戏剧。《大地颂歌》要讲扶贫政策,不能喊口号。一方面,要用诗化意象的舞台表达;另一方面,你得把它刻画到人物的感情里面去。
芋头:怎么意象化表达?
王晓鹰:还是讲《一步千年》吧。我们没有更多表现上下天梯的难,着重展现了“搬家”的场面,把日常生活中分散的人、事、地点集中到一起,诗意化呈现。
有的人带着破旧的生活用品,有的人带着刚打下来的粮食,有的人临走前从老屋屋顶掀下一片瓦放到包袱里,有的妇女戴上了隆重的银饰。还有几个村民拿出一坛酒,把酒倒在地上跪拜,拜别祖先和故土。
芋头:如何挖掘人物的内心呢?
王晓鹰:你说的话有没有在心里?演出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传递给观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部分我会特别严格。
比如扶贫队龙队长,在剧中有大段台词或者唱词,要对不理解的村民进行宣讲和劝说。这个场面非常难演,弄不好就会变成龙队长一个人在那唱,其他人就在那站着。没有交流,人物都是“死”的。
我要求演员必须一点一点、一句一句地,去面对不同的人。群众对龙队长的回应也很重要,要能形成一种双向的“活”的交流。
要把他们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先要做得很扎实。然后,再延伸出歌唱、舞蹈、视频等元素。
《大地赤子》动情点很多
芋头:有哪些部分你觉得特别好看,要向观众推荐的?
王晓鹰:有一幕我一定要讲,叫《大地赤子》,动情点很多,感人的地方很多,催人泪下的地方很多。
这一幕讲述王新法、黄诗燕、蒙汉等扶贫英雄的感人故事,致敬广大扶贫工作者及其家人的牺牲与奉献。
我是参与了《大地颂歌》的创作后,才扎扎实实了解到扶贫英雄们的故事,非常感动,非常崇敬,把这种感情倾注到了剧中。《大地赤子》这一幕里,我们不直接表现扶贫英雄努力工作,而是通过亲人对他们的思念来展现。张凯丽扮演黄诗燕妻子,万茜扮演王新法女儿。
“香芋快答”
张家界不像地球上的存在
芋头:你和湖南有过不少合作,说说湖南三个喜欢的地方。
王晓鹰:张家界、张家界、张家界。
张家界实在是太特别了。我第一次来张家界是31年前,30年以后又去了。它的地貌景观让你觉得不像是地球上的存在,太神奇了。
芋头:那有喜欢吃的湖南菜吗?
王晓鹰:臭豆腐、腊肉、小龙虾。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