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田里建“冰箱”,特产抢“鲜”机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11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攀 通讯员 梁焕鑫 曹金鑫 俞洞波)“滴滴!滴滴!”3月11日清晨,几声喇叭划破了湘阴县三塘镇民岳村的清晨。当地村民黄刚强赶忙起床,打开“田间冰箱”,搬起藠头就往货车上装。等全部打包好后,来自村里的新鲜藠头就要销往全国各地了。
原来,“田间冰箱”就是农村冷库,在湘阴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了它,收获的农产品就地存放,不仅节省运输成本,还能降低损耗、增加收益。
田间冰箱“立”起来
早在2016年,黄刚强回乡创业,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植藠头。前几年,地里虽然丰收了,利润却并没有太多。
“藠头在每年六月收获,家门口没有冷库,只好送到长沙储存。”他算了一下,“藠头还没进入市场,仓储物流费就达到270元/吨。”成本太高,利润一直上不去。黄刚强的烦恼,反映出农产品流通的第一块短板——保鲜预冷。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0年以来,湘阴县聚焦群众需求,在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低温冷藏库、通风库,把仓储保鲜设施建到田间地头,农民种植的藠头、蘑菇、辣椒等农特产品收获后,经过分拣、清洗、包装进入冷库存放,锁住了新鲜,保证了品质。
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227个冷链设施,覆盖14个乡(镇)、54个行政村,总容积达7.93万立方米,库容超过1.75万吨。冷链设施投用后,时令蔬菜通过冷链物流销售到全国各地。来自三塘的藠头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是漂洋过海,闯入了国际市场。
这天上午7时,位于杨林寨乡宗师潭村的平菇大棚里也是热闹非凡。十几名工人正忙着采摘、分拣、打包,送入冷库储藏。
“我今年包了12个大棚!”村民陈爹嘴角掩不住的喜悦,“一个大棚的产量在一万斤以上,市场价一斤2元至3元,比外出务工赚得多哩!有了冷藏库后,降低了损耗,每吨还能多卖四五百元。”
2023年,宗师潭村建设42座大棚用于平菇种植,不少农户像陈爹一样,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集体收入新增6.3万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看到平菇长势喜人,腐损率不断下降,还要求再建400座大棚,扩大种植规模!”当地村支书张建宏笑着说。
农业产品鲜起来
在杨林寨乡王家河村,这里以种植食用菌和蔬菜为主产业。当地村民陈立辉利用本地产业优势,成立湘阴县耀威生态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年,该合作社也建起了低温冷藏保鲜库。现在,农副产品经过分拣、包装、制冷存放,鲜度指数由0.65提高到0.85,存储保鲜时间达半年以上,每斤能多卖1元至2元。
冷链设施让越来越多的农特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更优的质量、更鲜的口感,从田间地头直达餐桌。这几年,湘阴全县冷链农产品销售额快速增长,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已成为湘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稳定器”。
据统计,该县食用菌种植已由900万棒增加到1600多万棒,樟树港辣椒种植面积从2万亩增加到3万亩,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从7个增加到13个,新增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口感提升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新鲜农产品往往更受市场青睐。”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前全县安装信息采集系统、智慧冷链远程收发系统67套,形成了冷藏保鲜和多元销售的全程供应链。”
小冷库,大能量。记者了解到,湘阴县将继续在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智能化驱动上发力,推动冷链物流迈向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