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烧包到底在十四还是十五,好多老长沙都会搞错
(↑猛策老长沙之中元节视频特辑,看大猛如何讲述七八十年代烧包祭祖的往事)
文/任大猛 视频编辑/树源 文娟
一、密集细碎鞭炮声响,即到“七月半”
文艺青年如想对“七月半”抒情,请自行到网上搜索余光中的《中元夜》读一读。
当然,如想借“七月半”了解老长沙风俗,则不妨在这段时间,侧耳细听,每到黄昏时节,在“七月半”前,长沙街巷总会有鞭炮声响起,每串鞭炮炸响的时间都不会太长,细碎而密集(至少不会像过年和办婚丧之礼时,每串鞭炮要燃得那样久长),这就是耳朵里的长沙,听觉上的长沙“七月半”。
当然,如想更深入了解更纯粹的长沙“七月半”民间风俗的更具体细节,请随任大猛“猛策老长沙”专栏,深入到长沙民间深处。借此,你当然会更了解真正的老长沙风土民情。
二、长沙人烧包,为何一些人爱在河边头
七月半,老长沙风俗重心,首在烧包。
正宗纯粹老长沙人旧时有一迷信传说,谓:已逝去的祖先,在七月半回家,是从河水中涉水而出,再沿街巷回到家中,未拆除长沙城墙时,就在城门洞中烧就好了,城墙拆了,只好到湘江边去烧。故民间迷信较深的老长沙人烧包时,其点烛烧包地点竟常以河边头为主,虽多方禁止而无效。
至少,在早几年长沙新闻中,每年都会有新闻报道称,市政相关部门又在抱怨,七月半长沙人烧包“不文明”,烧毁了湘江风光带绿化草皮云云,其实这不过是老长沙城内乡土民间遗风固习所造成的后果。实际上湘江风光带下的防洪堤边烧得更狠,有几年,水电码头防洪堤半边堤壁年年都要被烧黑。
市政部门其实也不必过多抱怨,其对策有二:一、不如因势利导,就在湘江河边头防洪堤下,设置几处专门用于烧纸钱香烛之地。湖南香火旺盛的寺庙,在香火旺盛之期,早就实施集中焚烧香烛了。二、随着懂风俗的老年人渐渐逝去,恐怕以后就没有人来保留这项风俗,也就没有人来烦扰你们了。
当然,民间亦俗信,逝去的祖先回来时必定会要穿街走巷,故而在偏僻背街小巷有背风墙壁之处,也是集中烧包的地方。
三、长沙人烧包怪讲究:写信封、滴鸡血、撒饭米
传统老长沙人七月半烧包有三大讲究。
一是要会写将焚烧纸钱包封的地址,这几年越来越讲究,一些香烛店也借机提供问询服务(但不知故国家山,路途杳遥的外地乡村,他们又哪知相对应的地址)。七月半在烧包时,常会出现一个个印着蓝色或红色花纹、像信封式样的纸套,这就是长沙烧给亡人的“包”的封套了,大约相当于今天到邮政局寄信的信封。长沙居民烧包时常会往这个信封纸套内装入黄裱戳印的纸钱(今天亦有人装冥府纸钞)。但最为关键的是,在烧包前,要在包上写寄送地址。从民国时期开始,不少人长沙人就已经不知道如何写这个信封了,老家所属的城隍土地叫什么名字,从民国时期起就被视为封建迷信被打倒,因而文化发生断裂,一般人于是只好烧包的信封上写道:“今逢中元之期,某某奉全家虔备钱财一封给某某享用”等字样,这样的信件地址,极像契诃夫小说万卡写给爷爷的信一样,能不能寄达,那真的只有“鬼才知道”,但至少烧了包,表达了活在阳世的亲人们对已亡故者依依眷恋的骨肉之情。我祖母娘家住在大东茅巷(今为东茅街)丰盈里,她生前告诉我,七月半给祖先写的包封上,她依稀记得是写有“善化县”“定湘王庙”“丰年坊”一类字眼的。
二是烧包时,必定要在午后直至子夜时分,更重要的是包上一定要滴鸡血,这就是长沙传统巫风中所称的“血食”,也像是在信封上盖上了邮戳。这样,在火光熊熊烧包之际,这些写好了信封,装好的纸钱,并盖上了邮戳的信件,便会带着后人的思念,剩下熊熊燃烧的中元火焰之马,送到另一度空间里的祖先,让他们享受衣食无忧有钱“鬼”的生活了。
三是烧包时,在火堆周边,老长沙人,还会绕着火堆旁的空地撒饭或撒米粒。据说这是为了不让没有亲人的打流的孤魂野鬼、饿痨鬼乱抢自己家烧给亲人的包,但为安抚这些“流打鬼”,人们也得给它们一些足以饱腹的饭食。
当然,“七月半”在老长沙,过去对饿鬼也免不了会进行一些专门的祭祀。道家者流在其所称的“中元节”时,实行其所谓的“普度”活动;佛寺亦有目连救母故事,在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亦会“施食救助十万饿鬼”。
任大猛在翻读民国长沙的报纸时更发现记载,“七月半”长沙惯常会有在湘江大放河灯,并成风俗,据说放河灯可引导水中孤魂上岸享受祭食,故放河灯时,河边要放有桌子,桌上摆设三牲及酒食,乃至预办盛大酒席,让孤魂野鬼大肆享用,如饭菜不够,还有击磬鸣钟之礼,提示它们可去庙中享用。
以上内容,当然与我们所信仰的科学精神及“无神论”不合拍,所以,具体内容我在这里并不详谈,点到为止。但个人认为,旧时的所谓施食野鬼饿鬼,也表明了中国人确实具有“推己及人”的仁爱慈善的美德。所以就写了这么一段。
长沙人有句俗话:“挂宝记土,烧包记祖”。“挂包记土”指的是清明时节扫墓活动,“烧包记祖”则说的是七月半。两者的意义都在纪念祖先,追思教养之恩,出发点符合中国传统“孝”的观念,被推崇为“不忘本”的美德。民国时代起,政府就以破除迷信、推崇科学及防止火灾等理由,禁止民众过“七月半”鬼节,但七月半烧包之俗,却直到现在,仍在流传,内在原因即在于此。
四、七月半想“见鬼”——讨打
长沙民间“七月半”烧包,可从农历七月初一,一直烧到七月十四夜止。广大民众认为,从农历七月十一至十四这几天黄昏和夜晚为烧包最佳时节,故这一时间段,长沙城内因烧包而来的空气污染值一定会非常高。至于有人在七月初烧包,一般认为,这是在烧给新亡之鬼的。
按理说, 七月十五,应是正宗的“七月半”。但长沙民间却普遍相信这一天的半夜时分是“鬼门关”,鬼门将关,还需“邮寄”,烧包太迟,祖宗只怕是领不到包封及钱纸了,故“鬼节”虽称“七月半”,实际上七月十五这天,长沙城内反而阒然清净,无人烧包了。
从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半打止的这段鬼节期间,长沙人普遍有“接祖宗”之俗,并分别有“接新客”和“接老客”之说。“新客”指的是新亡之鬼,接它们要从七月上旬开始接;老客则是亡故已久的人,包括老祖宗,在七月初十以后接就可以了,过去以七月十五日最盛大,要办酒席。今天的长沙市民,则多半是在烧包之日举行接祖宗之礼,同时这也是大家庭借机团聚之期。无论接新客、接老客,此时必须清洁家中神位,更须摆祭菜,可请老客或新客“尝新”。当此之时,乡间新谷登场,园圃不乏新鲜时蔬,市面也有新鲜水果,市民纷纷摆酒席招待祖宗,然后才是阳世上的人阖家团聚。
“七月半”时,老长沙的天气最是溽热。从农历七月初九响鞭炮开始,到十四日,烛焰钱烧,火星乱溅,乌烟瘴气,气氛尤其阴森神秘。大人担心孩童“火焰”较低,怕其撞上不干净,多禁止孩童黄昏后出门,或告诫大人带孩童嬉玩必须早归,以免“失魂”。
这段时节,喜无聊谈论鬼神的“长沙里手绊”,常爱造作“鬼话”,民间最有名的一则鬼话称:家中置办酒席“接祖宗”时,胆大的十余岁孩童如头戴洗菜的竹立箕,躲于门背弯里,从门隙处窥探,即可看见“祖宗”鱼贯入席,由此可证明鬼神的有无。这一“鬼话”直到上世纪80后代仍在南门口学院街一带流传。我有位家住上黎家坡泉嘶井的同学名叫杨新桥的,即在同学间散播这一说法,结果有一同学果真在“七月半”头戴立箕去“实践”想见一见鬼。结果,被他父亲发现,一顿“条刷子炒肉”毒打,打得他鬼哭狼嚎,保证此后再也不愿去“见鬼”了。由此,成为我们小时候关于学院街街巷记忆的一则笑谈。
五、七月半后,时令入秋
农历七月十五,在时令上,可说彻底入秋了。长沙街头至迟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开始有贩卖北方蝈蝈者推着自行车出现在繁华街头,为城市平添绝佳且美妙的的时令转换风俗图。如不信,周末之时,到白沙路长沙简牍博物馆文物市场去看看,那里就已经有北方推车在贩卖蝈蝈。
“七月半”一过,眨眼就是“最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的浪漫中秋节了。只是“月怕十五,年怕中秋,茅屋最怕雪来驮,中年最怕病来磨”,自古逢秋悲寂寥,人们不免有一些伤感。
小贴士: 长沙俗语:“七月半,鬼乱窜”。农历”七月半“,中国民间俗称为“鬼节”,鬼节前夕,人们往往烧包祭祖。(注:此节在上古,为《诗经 小雅》、《春秋繁露》中国四祭中的“尝”祭日,曾行庙堂之上),道家称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佛家则称其为“盂兰盆节”。可见七月半在中国,儒释道三教汇流,互相影响,所含神秘色彩颇浓。
(本文版权归长沙晚报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