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三十年 经开逐梦行
伍玲 黄姿 胡鸽 彭婷
历史给予舞台,时间见证伟力。
从建区的初编规划14平方公里、前期实施4平方公里,人口规划为8万至10万人,到现在园区管理范围扩展至73平方公里,产业工人超过20万,需要多久?30年!
从奠基时的荒岗山丘,到现在具备工程机械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新一代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区块链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生物技术及生命健康产业在内的“五大产业”,需要多久?30年!
从起家时的一穷二白到202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拥有规模企业达29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引入41家世界500强企业,需要多久?30年!
从创业时的寂寂无名到现在成为三湘第一园区,拥有“中国力量之都”“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等美誉,步入国家级经开区、自贸试验区“两区”叠加时代,需要多久?还是30年!
1992年建区以来,长沙经开区的主政者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奉献青春,相互成就。
30年来,数以万计的产业工人扎根长沙经开区,安家落户,赓续梦想,续写产业奇迹。
时间从来不辜负奋斗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长沙经开区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觉,反而自我激励和鞭策,提出了新的口号:“三十而立再出发,二次创业攀新高”。
让我们继续一起见证长沙经开区的荣光。
产业高地
1992年,神州大地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改革号角,一个园区的创业梦从此起飞。
当年10月8日,在长沙县望新乡杉星岭的丘岗荒坡上,随着一锹锹的黄土扬起,盖住奠基石,长沙经开区正式开启了逐梦之行。
干部都是从长沙县各个局室“拼凑”而来,上班要从东屯渡乘船过浏阳河,面对艰苦条件,“经开人”白天一身汗,晚上一身泥,不喊苦也不叫累,为园区腾飞建设交通骨架。
修路,是为了更好地招项目、引企业、兴产业。三一集团就是园区产业萌芽的种子。
早在1993年,长沙经开区负责人“三顾茅庐”,找到在涟源创业的梁稳根,希望他落户长沙经开区。
三一准备来园区时,并没有确定主营方向,开始想做人造金刚石压机、钉锤,后来又想做中央空调。为此,三一集团边建设、边考察、边确定,最后收购了武汉的拖泵厂,才正式确立了“双进”战略: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装备制造业,首先进入工程机械制造业。
30年来,山河智能、中联工起、铁建重工、五新隧装、天盾重工等工程机械企业纷纷集聚长沙经开区,成为长沙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
相比工程机械,汽车产业的破冰稍晚一些。它的加入,打破了工程机械“一业独大”的局面。
1999年,北汽福田想建立南方市场的桥头堡,备选的城市有很多。长沙经开区想要发展汽车制造产业的决心和诚意打动了北汽福田。
随着长丰猎豹的进驻,长沙经开区乘用车也开始了狂奔之路。据了解,通过长丰猎豹,长沙经开区与三菱汽车、广汽集团展开合作成立了广汽三菱。
岁月匆匆,产业升腾。
2015年,伴随上汽大众长沙工厂的投产,长沙经开区初步奠定了汽车产业格局。
工程机械、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园区电子信息产业不断成长,以蓝思科技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在市场大潮中奋勇搏击、持续创新,壮大园区经济规模,提升园区发展实力,也让长沙经开区成就了一段“湖南工业看长沙,长沙工业看星沙”的佳话。
一组经济数据更是直观展现了“中国力量之都”的产业实力:
2017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成为长沙经开区首个千亿产业;
2019年12月,三一集团成为长沙首家营收过千亿元的企业;
三一集团、山河智能、铁建重工多次入选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
长沙经开区聚焦产业链前端、尖端、高端,瞄准三个“500强企业”,搭建招商平台,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服务,招大引强取得丰硕成果。“十三五”期间,长沙经开区年均引进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项目40个、投资额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个。
规模工业总产值,从1992年的0,到10亿元,到100亿元,到1000亿元,再到2500亿元……
“十三五”以来,人工智能、区块链、干细胞等新技术、新产业方兴未艾,长沙经开区未曾掉队,始终立足园区,做时代的弄潮儿。
前瞻布局、引凤入巢,长沙经开区产业格局与时俱进,持续优化,加上新兴发展的以区块链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生物技术及生命健康产业两大产业,目前已形成“五大产业”。
智造之园
可以说,一部长沙经开区发展史,就是一部长沙产业转型发展史。
转型的方向,毋庸置疑,是智能制造。
如果说,这段转型升级的历史,前半程是自动化和信息化,后半程就是智能化和数字化。
博世长沙是最早的探索者之一。
2015年,博世长沙开始筹划建设一条工业4.0生产线。
“那一年,长沙发布了全国首个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博世长沙生产技术总监张毕生回忆说,当时智能制造概念大热,但社会普遍对智能制造、工业4.0的概念语焉不详,更不清楚智能制造的生产线是什么样子。
没有先行者,哪来后来人。博世长沙先是买来传感器安装在产线上,实现设备互联互通,然后又投入了100多台机器人,提升产线和车间的自动化水平。
2016年底,湖南首条工业4.0生产线在博世长沙正式投产。
这条产线有多厉害?生产效率提高了30%,7.5秒便可生产一个ABS电机,操作人员减少80%,36道工序,39个工位,只需2个人操作,一个人负责上料,一个人负责成品质检,质量损失减少了30%,换型时间也减少了30%。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智能化和数字化不断提升,今年3月30日下午,世界经济论坛对外公布2022年度第一批13家“灯塔工厂”名单,博世长沙名列其中,成为湖南本土首家荣获“灯塔工厂”称号的企业。
博世长沙的升级改造,是长沙经开区迈向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
2020年,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战略性新兴技术席卷全球制造业,赋予智能制造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一年,长沙经开区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在三一重工、蓝思科技星沙基地和 梨基地、山河智能、中联工起、铁建重工、博世长沙、广汽三菱等近20余家企业附近广泛布局5G基站;二是投入2亿元以上支持打造一批典型示范应用场景,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
山河智能是其中的佼佼者。
2020年10月9日,秉承“先导式创新”理念的山河智能举办了SWE215ERC智能遥控挖掘机全国批量首发仪式,这意味着山河智能成为了全国首家实现智能遥控挖掘机批量销售和工程化应用的工程机械企业。
“5G技术解决了遥控挖掘机操控距离的问题,如智能遥控挖掘机在4G条件下,距离可达3000米。5G条件下,理论上说,5G基站建到了哪里,挖掘机就可到哪里。”山河智能名誉董事长、首席专家何清华介绍,2021年,山河智能又发布全球首创的5G+智能钻机。
当年,长沙经开区成功获批湖南首个“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
在数字化进程中,三一集团无疑是决心最大、投入最多的企业。在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看来,三一数字化转型,要么翻身,要么翻船。
截至今年上半年,三一集团已投资上百亿元,启动了46座灯塔工厂建设,产能提升70%、制造周期缩短50%,工艺整体自动化率大幅提升,其中三一桩机工厂获评世界灯塔工厂,是全球重工行业首家世界灯塔工厂。
与此同时,长沙经开区创造性地将科技领域的“揭榜挂帅”引入到工业与信息化领域,探索推出智能制造项目“揭榜挂帅”机制。
2021年9月,数字孪生、区块链、5G全连接工厂等9大项目入选首批“揭榜挂帅”名单,9家企业“披挂上阵”领取揭榜任务。园区给予揭榜单位最高800万元支持,鼓励企业大力推动制造业技术融合创新。
园区真支持,企业真投入,才有真发展。
“目前长沙经开区共打造国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项目)21家,省级‘5G+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6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产值贡献率超85%。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试点项目覆盖率已达90%以上,力争今年底基本全覆盖,全力争取创建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付旭明说。
自贸先锋
改革开放,是长沙经开区发展永恒的主题。时代也总是眷顾着长沙经开区。
2000年,成立8年后,长沙经开区成为全市首家国家级经开区;2020年9月,湖南自贸试验区获批,长沙经开区成为长沙片区核心区块,自此迈入“两区”叠加时代。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是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初衷,也是这个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天然使命。
两年来,长沙经开区紧紧围绕“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定位,主动担当作为,奋力践行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载体和先行示范。
聚焦制度创新,打造“三化”营商环境。所谓“三化”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据长沙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庆红介绍,目前,坚持“高端制造业+”理念,长沙经开区正围绕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融资租赁+工程机械设备出口、商事制度等领域便利化、园区亩均效益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系统谋划、奋力实现突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4月29日,长沙经开区自贸区块融资租赁改革试点单位湖南星城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和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联合推动工程机械设备出口RCEP成员国的融资租赁首期合同成功签署,首期投放资金1000万元。
9月23日,20余台二手工程机械设备在砼力兄弟维修库存基地出发,出口至中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将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2022年,推动自贸区建设依旧是园区的中心工作之一。
截至8 月,区内改革任务实施率达100%,完成率95%以上。区块牵头的支持区内装备制造企业建设全球售后服务中心、鼓励工程机械等二手设备出口等3项5条改革事项有序推进。同时,园区还创新提炼了“三化”联动助力区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知识产权“前置保护”新模式、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制度新模式等20余项案例经验,涉及先进制造业投资贸易自由便利、科技创新、招才引智、金融服务、营商环境等领域。
笔者了解到,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113+X”项改革任务,长沙经开区目前牵头实施的3项5条改革事项实施率达100%,完成率95%以上。
创新永无止境。聚焦政策创新,长沙经开区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人才、科技、产业、行政审批、金融、数字经济、外贸、总部经济等一揽子政策,形成“惠企政策措施100条”,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以“项目合伙人”姿态,长沙经开区聚焦重大功能性平台建设,创新推进“一城两港三中心”重大功能性平台建设,产业生态不断完善。
同时,长沙经开区借助自贸区这个开放平台,聚焦外贸外资外经关键领域,开放动能不断提升。
这得益于项目支撑。两年来,园区重点集聚“三类500强”企业、外向型企业的招引,吸引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地区总部,在园区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41家。
这也得益于平台支撑。两年来,园区用好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园、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工程机械)等“国字号”招牌,助推工程机械等优势外贸产业集群发展,稳步推进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
近三年,长沙经开区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速达15%,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速达20%。2022年1—8月,园区外贸进出口预计完成全年任务的71.98%。
迄今,累计入驻长沙经开区区块的商事主体数量达18000余家,近两年新增6500余家。
今年8月29日,在湖南省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推进大会上,长沙经开区获评先进园区,用货真价实的成绩赢得了无上荣光。
创业之城
在长沙经开区,有两位企业家的财富故事值得大书特书。一位是梁稳根,另一位是周群飞。2011年,梁稳根以500亿元的身家登顶,成为内地新一届首富;2015年,周群飞同样以财富500亿元,成为新一届内地“女首富”。
两位企业家的成功,不仅是个人价值在市场中最大化的体现,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长沙经开区是名副其实的“创业之城”“创富之城”。
但我们要认清的是,企业家与企业唇齿相依,企业家的成功首先是企业的成功,只有企业经受住了市场和时间的考验,才能真正为企业家创造巨额的财富。
这当中,与企业家自身具备的创业品质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园区为企业发展创造的优质的营商环境。
早在14年前,长沙经开区在全省率先实施“宁静日”、“无费区”、公开承诺、限期交办、全程代办等制度,实行“封闭管理,独立运行”,推行“一次告知、全程服务、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效能问责”,行政服务效能位居全省前列。
2018年,长沙经开区又提出“对标北上广,促进大发展”的目标,持续开展优化园区大环境专项行动,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和服务规范,营商环境开始呈现“改革落地举措实、惠企服务模式新、政务服务提速快”的特点。
近年来,长沙经开区以“制度赋能、政策授权、服务国际化”为改革创新重点,推动建设园区零杂音、服务项目零延误、维护企业零干扰、扶持发展零争利、行政事务零收费的“五零”园区,打造湖南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经开样本”。
时间不会说谎,付出终有回报。
2021年,长沙经开区在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位列第14位,营商环境在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居全国第7位。
索恩格汽车总裁孙国忠每每提及长沙经开区也是赞不绝口。“我们的一期项目是园区代建,6个月就交付使用,刷新了经开区项目建设的速度,真正做到让企业‘轻装上阵’。”孙国忠对长沙饱含感情,“2012年,我来到长沙后,慢慢地,我发现,长沙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吃辣椒多了就把自己当长沙人的城市。”
2021年,长沙经开区深入开展暖企行动,坚持“一线工作法”精准服务企业,每周走访重点项目和企业,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发展难题449个。
更多的服务品牌还在持续打造:
用心用情,精准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国首创环评、排污、排水许可三证合一,将审批时限从13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全省率先试点“我要开工”一件事一次办,深化外贸经营资质“七合一”套餐,大力推进小微园区建设,做深做实亩均效益提升;实施市场主体数量跃升计划,推动企业开办审批服务便利化;推进全功能综合审批,打造先进制造业极简审批“1+N”文件体系;服务园区重点项目,深化政策兑现力度。
强力强效,引育人才。发布各类特色人才政策,重磅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快自贸区国际人才港建设,实施湘智侨智回归工程;建设人才公寓,发放企业服务卡,建成全省最大规模公租房英萃园……成就拼搏者的赤子丹心。
聚焦聚力,优化民生。玮希国际学校、康礼·克雷格、南雅星沙实验学校、长沙经开医院等相继建设;大力优化道路桥梁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让企业愿景变成幸福生活。
如今,长沙经开区不仅是一座工业园区,更是一座宜居宜业的新兴城市。
长沙经开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积极抢抓“强省会”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两区”叠加优势,始终聚焦高质量,紧扣现代化,强化产业项目支撑、加速科技创新赋能、探索亩均效益改革、深化自贸创新开放,提速营商环境优化,持续推进园区高质量、产业高端化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