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又登天心阁
易尤凤
坐车行驶在城南路上,天心阁飞檐翘角像展翅的雄鹰迎面扑来,城头上的战旗直指蓝天,搅翻白云。经过千百年的风云变幻,仍可窥见古长沙的影子。搬离天心阁十多年了,多想看看它现在的样子,多想登高一览新长沙。
从东北大门进入公园,青砖绿荫,几处人群或下棋,或玩牌,或弹唱,悠闲自在。右侧石壁上立着一座花岗岩凉亭,名曰“熏风亭”,亭下一泓清泉,几个老人坐在亭里闲话。亭柱对联“低徊解愠日,高唱阜明天”。亭名和对联出自上古歌谣《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原来的木亭在那场震惊世界的“文夕大火”中烧毁,眼前的石亭重建于1987年。池壁上刻“伦鉴”二字,意为池水如镜,照人间之兴替,也映照了天心阁跌宕起伏的命运。
随主道上行,出现一组麻石建筑,依次为崇烈塔、崇烈门、崇烈亭。崇烈门联“气吞胡羯,勇卫山河”,背面横额“义重于死”。建于1946年,意在勿忘国耻,崇敬为国捐躯的英烈。2004年崇烈门重新竖起,2008年崇烈亭修缮,2012年崇烈塔再次站立,完成了“修旧如旧”的再造。
两排古城墙垛无声地向上延伸,面前出现一道猫弓背形围墙,上书“雄镇”,两侧书“潇湘古阁,秦汉名城”。进入墙内,便是古韵浓厚的天心阁。两侧各有一座副楼,北侧的名“北拱”,南侧的名“南屏”,以游廊相连。居中的天心阁矗立在城墙最高位置,花岗岩底座,石栏雕龙画凤,石柱上坐着神态逼真的石狮。
拾级而上,进入一楼大厅,靠墙摆放着“文昌帝君”和“奎星”两尊神像,旧时参拜的人络绎不绝,祈福长沙文运昌盛,保佑子孙登科及第。墙壁上挂满了历代湖南状元和长沙府著名的科举人才名录。二楼大厅陈列着天心阁经历的历史大事和全国十大著名的古楼阁图片资料。登上三楼,视野豁然开朗,山、水、城、霞一齐涌入眼帘。西面与岳麓山隔江对望,夕阳落山,晚霞映红湘江,水光潋滟。阁前一片高高低低的楼房,琳琅满目的招牌伸向巷子深处。这里曾是古城最高点,檐下匾额“楚天一览”,激发多少幽思豪情!
移步北向阳台,不远处是繁华的五一广场,新时代的地标国金中心高耸入云。眼下是西汉的定王台和历代都司衙门旧地,从前的老房子修饰得精精致致。东边天心路与城南路相交,城市向东延伸看不到尽头,上世纪初还是城外乡野。向下看,台基上一组土红色浮雕,那是太平军西王萧朝贵骑着他的战马。1852年西王攻打长沙,远远望见高耸的天心阁,以为是城门要地,攻到城下却怎么也找不到城门。清军高居城头,用大炮轰击,西王命丧此地。击中他的大炮叫“红袍大将军”,重达五千斤,现仍置于城头,虎视东方。
天心阁城墙是古城墙保留下来的一小段,全长251米,高13.4米,最早修筑于公元前202年。西汉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开始筑土围城。到了1372年明朝邱广主事长沙,大力改造加固城墙,下层用条石,上面用青砖,细看古墙,还可找到制砖责任人和时间。城墙南北长8.5公里,设九座城门。1923年修路拆墙时,以曹典球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力保这段城墙,并辟建人民公园,这便是“湖南第一公园”。
据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时,常到天心阁登高望远,坐在瓮城里看书。当他1960年和周恩来再次登上城墙,当年的高阁已不复存在,他感慨道:“风雨古阁,旧事难忘呀!”
天心阁雄踞长沙市中心地势最高的龙伏山巅,被视为长沙古城的标志。原名天星阁,因正对着天上主寿命的“长沙星”,为古人观测天象、祭祀天神的场所。始建年代不详,最早记录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开始为一层,清朝乾隆年间改修为二层,嘉庆年间改为三层。1924年改建天心阁,由湖南大学的著名设计师刘敦桢设计,主阁高14.6米,副阁高10米,1928年竣工。可惜精美的天心阁仅存十年,即在“文夕大火”中烧毁。岁月转到1983年,长沙市政府依照1924年的蓝本重建。
天心阁历来是文人雅士登高抒怀之佳地,留下了许多诗词楹联,最深入人心的一联是清朝学者黄兆枚的“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道出了湖南人心忧天下的情怀。最有趣的一联是“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后来不断有人仿效翻新,玩味无穷。
登上天心阁,恍惚看到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变迁画面,看到古长沙一路风雨走来的足迹。天心阁承载了太多老长沙人的记忆,历经沧桑,而又坚强不屈,屡毁屡建,始终屹立在长沙人的心中。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