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沙 新味道丨白沙井背后的大历史
顾庆丰
1956年6月,毛泽东激情满怀地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一时间,好评如潮,尤其是开篇“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朗朗上口,亲切自然,人民领袖的人民性跃然纸上。但人们在欣赏它时,往往将“长沙水”解读为“湘江水”。为此,毛泽东为“长沙水”作出批注:“长沙水: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长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由此,世人始知,毛泽东心中和笔下的长沙水,即长沙的白沙井水。
毛泽东与白沙井的渊源,开始于1911年他的青年时期。那一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正在长沙求学的毛泽东立刻参加革命军,响应起义。在军营练兵时,士兵被要求每天要到白沙井挑水回来煮饭烧茶。毛泽东是士兵,即开始与白沙井结缘。后毛泽东入湖南第一师范学习,第一师范离白沙井不远。巧合的是,一师的两位老师易培基、易白沙,就住在白沙井旁。他们是兄弟,学识渊博,藏书丰富。在一师读书时,毛泽东有段时期常去两位易老师家。1919年12月3日,也是在白沙井易老师家中,毛泽东策划推动了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火车,当时的京广线,途经白沙井。1954年11月,20年没有回过家乡湖南的毛泽东,乘火车南下广州,途经长沙白沙井。熟悉的家乡风物,令毛泽东倍感亲切、激动不已。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起了白沙井。听者有心,也就记住了白沙井。1956年5月30日,毛泽东回长沙小住两天。傍晚,忙完工作的毛泽东回到住处,服务人员给他泡上一杯茶。他端起茶杯,用嘴吹了吹茶水,轻轻抿了一口,觉得茶水特别香甜,便问:“这茶怎么这么香甜?”服务人员答:“是用刚刚打来的白沙井水泡的!”毛泽东“哦”了一声,说“这真是美不美,家乡水!”这就是毛泽东在后来几天里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的缘起。
我小时候就住在白沙井旁,是喝着白沙井水长大的。从小听到的,看到的,无不是白沙井的神奇。白沙井成井于明代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之后。最早对它的文字记载,始于明代《长沙府志》:“白沙井,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民汲之不竭,长沙第一泉。”一个仅尺宽的井,所产的水,带着清香甜美,全城的人都饮用不完,多么美好,多么神奇。清代学者张九思写下的《白沙泉记》,则将这种美好和神奇,推向极致。张九思说:白沙井水,不但能喝,还能治病:“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剂,不变其气味……三伏日饮者,霍乱、呕吐、泄泻,病良已。”清代另一学者旷敏本,在《白沙井记》中将白沙井与山东济南的趵突泉、江苏无锡的陆子泉、贵州贵阳的漏趵泉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泉。乾隆八年(1743年),白沙井载入史志《大清一统志》,成为天下名泉。
在长沙民间的意识中认为白沙井是荫龙泉,是长沙城的上水口。水管财,又喻文,是财源,是文脉。财源滚滚,文思泉涌。清代学者张九思,还在他的《白沙泉记》中记录有当地老人的说法。说白沙井水是随山脉而来,来得很远,远到千里之外的江西袁州府(今宜春、新余和萍乡等地)。传说一代传一代,传到我小时候听到的,就是白沙井通江西,井水是从江西那边流过来的。如果我们下得井去,沿着水源就能走到江西的宜春。这种说法让我着迷,常守在井旁出神。后来,我从事民间文化研究,发现这个传说的背后原来隐藏着一段大历史,这就是明清两朝先后推行的“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史实。明清两朝初始时期,因战争破坏,长沙大地上人口亡逸,统治者只得采用非常手段,从邻省(主要是江西)移民长沙。当时的移民安置办法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以“插标占地”的方式,即哪家看上了哪块地,就插上标签予以标识。如杨家看上了这块地,就在这块地上插上杨家的标签。如果是田地,就会被标明杨家的田地,久之,就形成杨家田地名,白沙井就正好位于回龙山下旧时的杨家田。江西移民来的杨姓人家,开拓了杨家田,开凿了白沙井,杨家的先人为告诉后人不要忘记自己来自哪里,就以白沙井的水脉喻杨家田的人脉,告诉他们:杨家田的人和白沙井的水,都来自江西宜春。2014年,我接待江西宜春宣传文化考察团,特意带他们来到白沙井,向他们作了白沙井的讲述。他们听后非常激动,告诉我,“杨姓”至今都是宜春最大的姓氏,许多杨姓人家的祠堂和族谱上,都有他们的先人迁移湖南、迁移长沙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民间还是各级政府,都对白沙井进行了常年的保护。地质部门还对白沙井进行了现代科学的勘测和解读。白沙井地处回龙山下,回龙山地貌岩层剖面为三层:上层是网纹红土,中层是夹着白砂的砾石层,下层是不透水的第三纪页岩和泥质岩层,即板岩。板岩不透水,白沙井位于板岩上的白沙砾石层,这也是称它为白沙井的直接原因。砾石层为白沙井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同时,也为它构成了一个过滤层。井水正是通过这个过滤层后,才冒出井口,成为饮用水。这是白沙井水源丰富、水质优良的原因和秘密。
2000年以后,天心区加大了对白沙井的保护力度,科学地对白沙井周边的大小环境进行有机更新。保持了白沙井的古风古貌以及自古以来的民间打水和饮用作用;保留了长沙人对白沙井的集体记忆和因这种记忆产生的文化与情感认同。2003年深秋,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回长沙休息,提出想看看白沙井。在白沙井旁,面对着清澈秀美的白沙井水,他忍不住舀了小半瓢水,然后轻轻抿了抿,动情地说:“我喝了十年的白沙井水啊!”1998年,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在全世界创作上演《水乐》,特来白沙井举行取水仪式,为他的创作注入鲜活的源泉。2002年,雕塑家雷宜锌,在白沙井用汉白玉为白沙井进行雕塑创作。汩汩的沙水,在他的作品中,生生不息。今天,作为喝白沙井水长大的我,至今仍在和成千上万的市民一起,都要前往白沙井打水。我们感觉,我们打的是生活,打的是记忆,打的是情感,打的是延续。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