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丁文
龙王港是我上下班路途必经的一条小河。在水网密布的南方,这实在是一条极其普通常见的小港汊,以至于在湖南省地图上都难以有效标识。这条小河只有29公里长,流域面积仅173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约1.16亿立方米。
这条小河着实平凡,遍寻历史典籍均难觅有关歌咏它的诗词歌赋。清朝光绪初年陈运溶编写的《湘城访古录》之“潆湾市”中称“龙王港”为“漕塘河”,又称“麓桥河”。清朝末年,饱受洪水之苦的人们将这条小河冠以“龙王”的称号,以祈求神灵护佑风调雨顺。龙王港河水道弯曲、地势低洼,一水带十湖襟二洲,咸嘉湖、湾湖、吉家湖、仰天湖、铜盆湖、望月湖、谭家垸子、三角塘、小冲子、王家坝子和王家洲、新坝洲与龙王港河生生相息。新中国成立前,龙王港多次改道、祸害不断,一到汛期,湘江涨水,龙王港河道下游就变成一片泽国。当时流行一首民谣:“咸嘉湖上水汪汪,十年湖田九年荒。龙王连连吐黑水,穷人岁岁招祸殃。”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加大治水力度,组织乡民治湖改水,废老港、开新渠、修堤坝。作为湘江的一级支流,龙王港防洪功能得到有效提升。改革开放后,重修、加固龙王港堤防,实现了高标准堤防全封口,彻底解决了水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龙王港最美丽最婀娜多姿的时期。沿岸的农民和渔民伴水而生,人们直接从河道中取水生活,水质清新的龙王港回报和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人们。河边的梅溪滩更是成为长沙城郊农家游的品牌胜地,富硒农地上生产的葡萄个大饱满、甜度适宜、沁人脾胃。
来长沙居住生活14年以来,我几乎每天都和这条小河邂逅。2009年初,我参与梅溪湖国际新城开发建设。初识的龙王港,是一条臭水沟。黑臭水体让人难以靠近。据龙王港北岸柏家塘小区的老居民介绍:21世纪以来,随着长沙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龙王港北岸建起了居民区、高校、医院和工业园区,而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排水体系分流制与合流制混杂,部分生产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港汊。不到十年时间,龙王港的水质就急速恶化和变差。原本清澈的龙王港河逐渐变为一条劣五类河流,被国家住建部列为长沙市24处城区黑臭水体之一。河道周边的居民再也不敢亲近河道,以至于靠近河道都要绕着走,很难想象在十多年前还曾经直接从河道中取水用水。
面对不断恶化的水质,人们在思考城市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2015年,国家批准设立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长沙河西迈入了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的时期。龙王港南岸规划建设28平方公里的梅溪湖国际新城。在开发建设之初,建设者心存疑问:“龙王港北岸老城区水质处理设施欠账还没有偿还,南岸再建一个总人口30万的新城,河道的生态负担岂不是更重?难道我们能够容忍龙王港水质继续恶化吗?”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这二者之间难不成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变化悄然发生,变化正在发生、变化已然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态行动落到实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家已经形成共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仅不矛盾,更能相互协调促进。治理龙王港,行动在加速。首先是找准污染的“病根”。
2017年,长沙市和湘江新区对龙王港两厢93平方公里城区排水管网开展了全面深入的勘测调查,准确查出429个问题排水户、691处市政错接点、26869处管道缺陷。治理龙王港关键是要坚持流域共治。龙王港河流经长沙市岳麓区、高新区和望城区,如果各管一段、各自为政,花再大的气力也达不到好的效果。由湖南湘江新区牵头,坚持三区联动,建立起“流域统筹、系统治理、整体设计、属地负责、分区分期实施”的治理体制,开始系统地给龙王港河“体检、治病”。治理龙王港重在坚持系统治理。龙王港的治理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项目建设模式,实现了向“流域治理、源头治理”“污染全过程控制”的转变。湖南湘江新区、长沙市岳麓区、高新区陆续投入治理资金约23亿元,国家专项补助近1亿元,新建了雷锋水质净化厂,实施了南园路、咸嘉湖路水系雨污分流、梅溪湖环湖初雨治理和重点排口溢流污染控制等项目建设。通过综合采取工程措施、生态手段和管理措施,龙王港治理成效不断显现,2018年龙王港黑臭水体治理通过国家住建部和生态环境部现场核查验收,2020年被选入湖南省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2020年龙王港干流水质达标率提升为100%,流域整体水质已稳定达到Ⅳ类水质。
盛夏时节,人们漫步在龙王港畔。曾经的污水沟已然蝶变,与3000亩的梅溪湖和现代化新城交相辉映,清波荡漾、鱼翔浅底、沙鸥翔集,美丽的龙王港河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