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数字报 版面导航 2024712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梅溪湖以其出色的排水与蓄水性能,成功抵御了暴雨的严峻考验

梅溪湖的“海量”是怎样炼成的?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陈丹妮 通讯员 李明洋 罗磊

  “嘎嘎嘎……”在梅溪湖,只见,几只鸭子正在水中欢快地嬉戏着,湖边周围草木葱茏,行人有说有笑,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是一块巨大的“海绵”。

  “大雨不内涝,小雨不湿鞋。”是每一位梅溪湖居民的切身感受。今年6月下旬至7月初,长沙被一场来势汹汹的暴雨席卷,单小时雨量破6月纪录,中央气象台更是发布了今年来首个暴雨红色预警,“长沙暴雨”话题一度冲上热搜。然而,在此次高频率强降雨天气中,梅溪湖丝毫未受影响,

  梅溪湖以其出色的排水与蓄水性能,成功抵御了暴雨的严峻考验,彰显了其在城市防洪体系中的关键作用。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记者一探究竟。

  完善市政设施“快排水”

  在湖南湘新楚和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机电站,记者看到,十几平方的机电站里摆放着几台机器,两名工作人员巡河回来后,正在核对水位数据。而工作人员面前的机器上,有一个红色按钮键,别看小小一个,它可连接着梅溪湖、龙王港之间的管道闸门。

  “此次针对大规模降雨,我们通过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时进行放水,保障了梅溪湖的平稳运行。”湘新水务运营管理中心主任夏威告诉记者,梅溪湖不仅美观,还很“实用”。此次大规模降雨,湘新水务提前排水将梅溪湖水位降到34.98米以下,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据悉,梅溪湖东湖有3000亩水面,梅溪湖西湖有2500亩水面,正常蓄水水位35.0米。如果把梅溪湖看作一块巨大的海绵体,具备调蓄和错峰功能,让雨水收放自如。无雨时,湖里的水放出去,腾空库容;下雨且外围河道泄洪有压力时,洪水被引进湖里蓄存;待外围泄洪压力减小时,原蓄积的洪水再向外排。

  “我们有5个闸门,控制着各个水域的水位,及时巡河,并配合好上级部门进行调整。”基地管理项目负责人刘永介绍,提前排水并不会对下游造成影响的。

  强化排水项目建设,是为了做强城市地下“软实力”。作为新区“管水专家”,湘新水务积极加强对市政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养。通过多年努力,湖南湘江新区主城区城市排水防涝依托龙王港、梅溪湖等内河河道和城市排水管网及泵站,形成完整的由内而外的排涝体系,以此增强道路积水预判能力,提高处置时效性。

  另一方面,湘新水务积极全面实施控源截污,有效规范了污水排水行为,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主城区实施“两高一低”新举措,即雨污管网高质量养护、沿河排口高标准截污、污水管网低水位运行,着力解决污水溢流、直排入河等污染问题。

  “我们在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中布设了低于路面的生态草沟,可以将85%的路面雨水收集到两侧绿化带进行过滤、滞留和渗蓄。下雨时雨水则通过生态草沟中的溢流井排入市政管网。即使出现暴雨,也能靠道路红线外的调蓄塘,进行调蓄错峰,缓解路面积水。”湘新水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水务公司通过调蓄枢纽、河道修复增加天然水域等做法,对雨水进行“渗、滞、蓄、净、用、排”多种方式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建大海绵“蓄住水”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同时,记者来到了梅溪湖国际新城。作为湖南湘江新区开发的重点片区,在片区开发过程中,梅溪湖国际新城坚持以绿色、低碳环保、生态为导向,建设了绿色交通体系、六大生态公园等,先后荣获“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城区”、“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等国家和国际级荣誉。

  梅溪湖国际新城采用海绵城市技术,通过规划雨水渗透区域、建设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实现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储存和利用,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

  当然,城市海绵体既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也包括河流、湖泊、湿地这些生态水系。

  在桃花岭公园,通过对潭影湖景观改造,可以让山体积雨超过湖面控制高层时不断下落,顺流而下,经过石桥后,进行沉淀净化,直接汇入梅溪湖。此外,通过龙王港的景观改造工程,把河水引入梅溪湖,让原来的死水流动起来,不仅保证了梅溪湖枯水季节湖泊的水量,也改善了梅溪湖水质。

  海绵城市建设在梅溪湖二期表现尤为突出。梅溪湖金菊路、松柏路等南北向道路,为保证雨季排水顺畅,在市政灰色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增建排水生态廊道,将雨水引入生态廊道中滞留并净化,继而流入龙王港河道。同时,通过采取道路上铺装透水砖,建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减缓雨水径流等措施,温柔化解“暴雨”攻势,极大程度降低内涝的发生概率。

  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城市“热岛效应”有所缓解,同一时期,梅溪湖国际新城“海绵体”所在区域的平均气温比相邻区域大约低了2℃,“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这就是梅溪湖的“海绵”秘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